(来源:储能网)
中国储能网讯:当前,全球范围内储能产业正迎来巨大的繁荣期,但是在这场盛宴面前,身处其中的行业参与者,却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不可能三角”:如何同时实现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化(带来的低成本)与全球市场拓展?供应链的波动让成本无法控制;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使得规模化的降本无从下手;而出海之路又铺满了品牌、渠道和本地化的重重困难。而这三大困难,单纯依靠企业自己是很难突破的。然而,在与储能密切相关的动力电池领域中,大众汽车和国轩高科的合作似乎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事实之锚——大众与国轩的合作时间线
第一阶段:奠定根基(2020.05 - 2021.12)—— 资本绑定与战略互信 ]article_adlist-->2020年 5 月 28 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国轩高科在北京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大众宣布以约 11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87 亿元)认购其约 26% 的股权。这个轰动业界的新闻引发全球关注的是,它开创了“外资整车巨头直接战略投资中国本土电池企业”的行业先河。历经近一年审批程序的定增交易在 2020年12月完成交割。从此,大众中国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但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协议”明确表示“不谋求控股权”,显示出合作伙伴定位。交割完成后,“合作”很快就从纸上走向实际层面:大众提名的董事进入国轩,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直接决策,并且“更重要”的是,“大众方面”的技术和研发团队进驻国轩公司,在一起开展产品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公司质量管理、制造流程等给予帮助支持——这实现了从资本进入、持股到控制权运作,从财务、金融到技术运营、质量提升的整体全面投入。
第二阶段:技术同盟(2021.07 - 2023.02)—— 标准统一与能力认证
资本的融合迅速带来技术融合,两家的合作聚焦在大众倡导的革命性的“标准电芯”战略。2021年7月12日,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真正开启了合作实质性的技术层面。国轩也成首家获大众标准电芯研发定点合同的电池企业,并以技术合作伙伴身份配合大众在德国萨尔茨吉特建成的第一座电池工厂实现工业化生产。2022年年初国轩又拿下大众汽车中国市场首代标准电芯(包含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化学体系)的正式量产定点资格,融入其供应链。2023年2月21日国轩宣称自己已经获得了大众汽车集团电芯测试实验室认证资质,这一资质获得不只是一个纯技术认证,而且意味着整个国轩电池从测试到验证的水平已嵌入大众顶尖技术领域。
第三阶段:全球共拓(2023.05 - 至今)—— 市场延伸与供应链闭环
随着合作的推进,双方的目光早已不限于中国。2023年5月10日,国轩高科表示接到大众汽车采购定点函,成为大众汽车海外标准磷酸铁锂电芯电池供应商,标志着两家公司合作正式从国内走向国际。更进一步,两国供应链深度融合于上游端,今年下半年由大众定增的资金直接注入到国轩高科的安徽庐江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投产,向大众标准电芯定向供应该原材料。进入2024年,合作将迈向成熟,8月份,国轩高科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其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标准电芯工厂已经能生产出标准电芯,并且已经提供给大众样品用于测试,意味着合作最终产出的产品即将大批上市。
二、破局之道——大众-国轩模式对储能产业的“三大解法”
这条时间线勾勒出大众-国轩一步步如何攻克产业的痛点。对中国储能而言,他们至少提供了三大极具意义的答案。
首先是:从"被迫接受"到共同打造。与光伏同理,储能产品的成本和供应很大程度上由材料供应决定,而它们价格的巨幅震荡造成项目IRR难以预测—— 而大众-国轩的方法是:首先是共同以资本合作形成同盟,在受到上下游产业链价格影响而受冲击时共同想办法渡过难关;第二也最启发的是两方共同在正极材料上游投资造厂——这对储能行业最大的启示便是,一个项目的开发商或是业主可以选择携手一家或者多家大型电池厂、系统集成商共同投资上游产品制造,并锁定其中部分产能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固定成本,并借此从底层架构获得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的根本手段。
二是如何解决“标准化”的问题。目前储能电芯、模组的标准多样,给系统集成、设计带来极大挑战,BOS成本高昂。但大众的解法是非常清晰且行之有效的:他们只认用在自己车上能用的标准、成本和安全性指标——即由应用端(车企)定义“标准电芯”,国轩率先研发并批量投产这一标准。这条路径将向储能行业明确信号:可以有一至两家应用方(如电网公司、大的发电集团)牵头联合数家领先的大厂家,共同定义并推广“标准储能电芯”或“标准储能模组”。一个好标准被市场的头部“玩家”所认可,则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最后,对于打破全球化壁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借船出海”而非“单打独斗”。中国的电池/储能企业具有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十分突出,但是要突破到国外去,却面临着品牌、渠道和本土化的种种挑战。国轩获得大众海外市场的定点是其走出国门最关键的一步,大众的订单和品牌成为国轩在海外新建工厂最具底气和最可靠的背书。对“储能”企业的启示在于:进入海外国家市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与当地最强大的电力、能源公司或者大EPC总包商合作甚至共同出资创建公司,绑定他们的项目和品牌,以期速成地跨越市场壁垒,建立立足于当地的生产基地。
三、结论:构建储能新生态,决胜能源未来
大众与国轩的合作,与其说是一个联盟,不如说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增长引擎,它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破解储能产业的“不可能三角”
它用事实证明,在下一阶段的全球角逐中,单纯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终将让位于强大的生态优势。
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化、全球市场,这三大难题本质上是信任与利益的难题。而“大众-国轩”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深度的股权绑定和战略协同,将信任成本降至最低,将长远利益拉到最高。这种由“甲乙双方”进化为“命运共同体”的组织形态,构建了任何单一企业都无法比拟的可持续协同优势。
对于所有储能玩家而言,变革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你的对手,将不再是某家公司,而是一个深度整合、资源互通的产业生态。要么主动融入或构建自己的生态,要么就只能在旧时代的规则里,被新范式的浪潮所淹没。
一审:刘亚珍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由于微信改版,关注后请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与“置顶”,以获得最新的文章更新
]article_adlist-->投稿联系 ]article_adlist-->电话:13661266197(同微信)
]article_adlist-->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四川大厦东塔楼30层
]article_adlist-->官网:www.escn.com.cn
]article_adlist-->投稿邮箱:ly83518@126.com10倍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